包裝設計中的色彩應用
包裝設計中色彩的運用形式
色彩設計在包裝設計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海鮮大禮包商品包裝的色彩設計既要注意體現(xiàn)商品的個性需求,又要兼顧色彩給人們帶來的生理與心理作用。一方面色彩本身具有最為強烈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色彩也具備強烈的表達功能。通常人們可能會對某一物體的形狀記憶相對緩慢,但對該物體的色彩認知卻是既快速又深刻,所以說人們在對一事物的認識過程中,色彩所生成的印象會大于形象(圖4—11-圖4—14)。
商品包裝的色彩還可以有效地區(qū)別商品的不同類別,如食品、藥品、家用電器、化妝品、洗滌用品、日用品等的類別區(qū)分。包裝的色彩設計要與商品的屬性配合,其色彩設計應該使顧客能聯(lián)想出商品的
也就是說,不論什么顏色,都應以配合商品的內(nèi)容為準。食品包裝一般暖色較多,藥品包裝則多傾向無色或淡色等。色彩設計通常分為相對客觀的表現(xiàn)和傾向主觀的表現(xiàn)。相對客觀的表現(xiàn),通常稱為客觀色彩,即以客觀和自然的色彩現(xiàn)象為依據(jù)的色彩設計。客觀色彩的運用可以充分調(diào)動人們的色彩聯(lián)想與記憶,能使消費者易于辨認,利于商品的銷售,如紅色為辣椒、黃色為檸檬、綠色為植物等。色彩設計不受客觀所制約,更加強調(diào)人為的主觀意志,強調(diào)色彩自身的視覺表達張力,則被稱為主觀色彩或表現(xiàn)色彩。從一般的角度來說,包裝的色彩設計,應使消費者從包裝色彩上就能辨認出某種商品的信息。主觀色彩往往是對客觀色彩概念的延伸、夸大,甚至重新審視。色彩的表現(xiàn)能量極大,甚至能夠影響人的意志、左右人的情感。利用色彩的這些能量和表現(xiàn)力,可以加大和增強商品包裝設計的視覺傳播效果。由此可見,在包裝設計時,對商品形象色的選擇和運用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圖4—15—圖4—17)。
商品包裝設計中色彩的運用是關乎人們對商品的認知、識別,并使包裝煥發(fā)出一定的感染力,進而喚起消費者的購買興趣和欲望。根據(jù)具體的商品特征與設計表現(xiàn)的需要為準。但在色彩的運用中還要考慮色彩的負面效應問題。色彩是藝術設計教學中的一個專門課題,應該專門學習和研究。不同背景的人群對色彩認知和偏好不同,甚至還會有一些禁忌。因此色彩設計要調(diào)查和注意規(guī)避發(fā)生這些負面問題的可能。
海鮮大禮包商品包裝的色彩鮮艷可以大大地提升消費者對商品的關注度。如果我們僅用幾秒鐘的印象來描述剛剛認識的事物,恐怕絕大多數(shù)人只能描述出事物的色彩狀況。這完全是因為色彩具備較快速的傳播力,也說明人們在相對時間里對色彩的接受力最為明顯。如今的消費市場,商品琳瑯、包裝滿目,品牌林立、貨色繁多。從一般的角度來說,包裝的色彩設計,應使消費者從包裝色彩上就能辨認出某種商品的信息。就各種色彩看,紅色調(diào)可用于化妝品、食品;綠色調(diào)可用于水上運動器具、冷飲、夏季的背心、風扇等商品;藍色可用于五金機械、電器的包裝,給人以清新之感。紫色調(diào)可用于高級化妝晶、饋贈禮品的包裝,給人以高貴、端莊、典雅之感。若讓商品包裝設計的視覺魅力成為促進購買商品的重要因素,就需在商品包裝的色彩設計上使用得恰到好處。
2.包裝設計中的色彩使用特點
人們記憶色彩的便利性一方面是由于色彩的易識和易記的特性,另一方面則緣于人們均對色彩具有普遍的情感偏好。商品包裝的鮮艷可以加強消費者對商品的記憶。人們對色彩的記憶優(yōu)于對形狀或形態(tài)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那么利用色彩的易記優(yōu)勢來加深商品在消費者心里的印象也就可以順理成章了(圖4—18)。
馬克思的“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可以說是一語道破人們感知色彩的普遍規(guī)律。而且這種感知伴隨在人們生活之中。海鮮大禮包商品包裝色彩的鮮艷適應大多數(shù)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歌德曾經(jīng)說過:“紅色的影響力如同其本質(zhì)一樣獨特,它充滿活力的一面蘊藏在其能量之中。而藍色給眼睛一種特殊的幾乎無法用語言可說的感覺,如同看到從眼前飄過的令人愉快的事物,會不由自主地跟隨它。我們喜歡藍色,并不是他強迫我們?nèi)タ矗撬兄环N無形的吸引力?!鄙适敲篮玫摹H藗冊谫澝郎蕰r幾近所有言辭和美譽而仍覺不夠準確,幾近所有情感和智慧仍覺不夠釋懷,色彩占據(jù)了人生最美好的感知和認知空間,而且其他無法取而代之。
色彩學與銷售學對于同一種顏色的評價,其結(jié)論往往是不相同的。從銷售學的觀點出發(fā),一切配合銷售所進行的設計都必須符合銷售策略,從而使包裝的設計越發(fā)千變?nèi)f化。人總是向往美好的,人們也總是期待所有的事物都能夠與自身的美好愿望相一致,那么讓商品包裝的色彩更艷麗并且更具情感化,讓所有的消費者都能從商品包裝上享受到美好和快樂是件好事(圖4—19、圖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