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是人們生活的產物,人類早期生活中盛裝、
海鮮禮盒攜帶和儲存物品的需求便是包裝物品形成的開始,并且隨著物質的不斷豐富,以及人們對生活需求的提升,用于盛裝、存儲、分類日常物品的器物被大量地開發(fā)制造出來。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階段中遠古時期,人類就開始進行有意識地利用植物的葉子和植物的纖維枝條或獸動物的皮來包裹物品。后來隨著人類的技藝有所增強,利用植物的根或莖編織的方法來制作筐和籃,以及麻、絲、布等織物及更復雜的技藝,并運用
海鮮禮盒到盛裝物品上,這便是最初的包裝物(圖2—1—圖2—5)。
新石器時期的陶器,為人們生產生活貯存水、酒等一些物品,成為那一時期重要的包裝物品,為生活帶來了極多的方便。另外,隨著編織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包裝物更趨豐富(圖2-6),與此同時繩子的用途也發(fā)揮到了極致,繩子的捆扎功能其靈活性及操作簡便、便于提攜等優(yōu)勢,成了包裝物品過程中非常重要和普遍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這在眾多陶器上的繩紋中可以得到驗證。
實際上,直至今天,繩子仍是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遍、簡單的包裝手段(圖2-7、圖2-8)。
商周時期的紡織和青銅器制造日益發(fā)達,更多的器皿和絲織物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由于青銅器的制作相對復雜,加上人們賦予青銅器的某種特殊的內在精神含義,青銅器在當時不僅是作為盛裝物品的器物使用,更多的則是作為禮器和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重器使用。同樣,絲綢以其質地輕柔、潤滑和優(yōu)質成了貴族專享的奢侈品(圖2-9、圖2-10)。因此青銅器和絲綢即使是被作為了盛裝和包裹物品的包裝物,也是僅限于局部使用,對于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包裝,沒有更多的實際作用。更為普遍出現(xiàn)的是棉麻制品,成了包裝普遍應用的材料。
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社會,已是百業(yè)興盛,這無疑對包裝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中髹漆技藝使包裝物從材料到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全新突破。
漆器體輕、堅固、美觀,成為當時最受人們喜愛的盛裝物,也是
海鮮禮盒包裝物中的上品(圖2-11)。
唐代的社會發(fā)展進入空前繁榮的時期。唐代開辟了獨具時代風格特點的包裝形態(tài)和制作技藝(圖2-12)。佛教的傳人和佛事活動的廣泛開展,產生了大量的與佛事相關的宗教包裝種類,這類包裝用材十分講究,制作精良,裝飾也非常華麗、莊重、神奇。因此,佛事物品的包裝往往采用多層次或組合形式,借以表達對佛的敬意和保護。直到今日凡是極為重要或珍貴商品的包裝也會采用如此多層次的包裝方法。
宋代的城市商業(yè)規(guī)模趨于成熟,手工業(yè)生產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對外貿易亦十分活躍。